第一部分 選擇題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5小題.每小題l分。共25分。在每小題列國的備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選出。
1.原始社會末期軍事民主制時期部落聯(lián)盟的最高權力機關是
A.人民大會? B.酋長議事會? C.軍事首長? D.部落長老會
2.中國古代王位的嫡長子繼承斛確立于?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3.周王在郊外設壇召集各方諸侯對重大問題進行謀議、發(fā)布政令的會議形式稱為
A.朝會? B.巡視? C.朝覲? D.巡狩
4.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核心是
A.皇帝? B.宰相? C.諸侯? D.中樞官員
5.魏晉南北朝時期,南方各政權在蠻族地區(qū)建立的一種帶有很大程度內(nèi)部自治性質(zhì)的地方行政體制。這種特殊行政區(qū)稱為
A.王國? B.僑州郡縣? C.左郡縣? D.右郡縣
6.唐初設內(nèi)侍省,擔任省內(nèi)諸職的均是
A.給事中? B.門閥士族? C.翰林學士? D.宦官
7.唐朝的法規(guī)制度中,以敕的形式頒布,涉及的范圍較為具體,并因?qū)嶋H情況而常發(fā)生變化的具體行政法規(guī)形式稱為
A.格? B.令? C.律? D.式
8.五代十國時期,節(jié)度使的轄區(qū)是
A.州B.道? C.縣? D.鄉(xiāng)
9.宋朝會議制度已發(fā)展得十分成熟,其中由皇帝主持,其目的是疏通君臣關系,為皇帝決策提供信息的會議形式是
A.例行常朝? B.便殿議政? C.臨時朝儀? D. 議政會議
10.我國歷史上建立遼政權的少數(shù)民族是
A.滿族? B.蒙古族? C.契丹族? D.女真族
11.遼朝漢族和渤海官僚的入仕門徑是
八舉薦? B.科舉? C.門蔭? D.世襲
12.明朝直接聽命于皇帝,成為事實上的中央最高行政機構的是
A.內(nèi)閣? B.通政司? C.中書省? D.六部
13.清朝時期為了避免宦官千政,設立了嚴格管理宦官、掌管宮廷事務的宮內(nèi)機構
A.宗人府? B.內(nèi)務府? C.司禮監(jiān)? D.鴻臚寺
14.1898年6月11日,光緒皇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書,宣布變法,史稱
A.欽定變法? B.百日維新? C.預約立法? D.預備立憲
15.清政府設立的用以制約內(nèi)閣,且作為皇帝咨詢機構的是
A.樞密院? B. 弼德院? C.審計院? D.資政院
16.根據(jù)《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規(guī)定,國家的實際行政首長是
A.總長? B.大元帥? C.臨時大總統(tǒng)? D.國務總理
17.北洋軍閥政府的司法機關分為兩個系統(tǒng),一是普通司法機關,二是專門的行政訴訟機關。
其中普通司法機關設有的最高審判機關是
A.總檢察廳? B. 大理院? C.平政院? D.肅致廳
18。根據(jù)南京國民政府1937年頒布的《公務員任用法》,由國民黨中政會選任的是
A.委任官B.特任官? C.薦任官? D.簡任官
19.抗戰(zhàn)期間,統(tǒng)一黨政軍領導的最高權力機關是
A.國民黨中政會? B.國防最高委員會
C.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 D.軍事委員會
20.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因戰(zhàn)爭需要,國民政府的行政決策體制和程序都發(fā)生了一些新的變化,形成了一套新的行政決策體系。其中,中央設計局屬于
A.決策的權力中心? B.決策的參謀系統(tǒng)
C.決策的技術系統(tǒng)? D.決策的執(zhí)行系統(tǒng)
21.根據(jù)1947年《中華民國憲法》的規(guī)定,縣實行tl治,縣長的產(chǎn)生方式是
A.由省政府任命? B.由縣議員選舉 C.由縣民選舉? D.由省長任命
22. 中國共產(chǎn)黨對蘇維埃政權的領導主要表現(xiàn)在
A.組織建設上B. 決策問題上? C.選拔官員上? D.法規(guī)制定上
23??谷彰裰髡嗟男姓w制中,邊區(qū)最高行政機關是
A.邊區(qū)行政公署 B.邊區(qū)政府委員會
C.邊區(qū)參議會 D. 邊區(qū)人民委員會
24.各抗日根據(jù)地在實施獎懲活動中,始終堅持的原則是
A.懲前毖后、治病救人? B.教育為主、懲戒為輔
C.懲戒為主、教育為輔? D.打擊犯罪、以儆效尤
25.隨著解放戰(zhàn)爭形勢的發(fā)展,中共中央在新收復的大城市中所設置的過渡性政權組織形式是
A.軍事執(zhí)行委員會 B.軍事管制委員會
C.臨時參議會 D.行政公署
二、多項選擇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2分,共1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備選項中至少有兩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選出。錯選、多選或少選均無分。
26.漢時,以鄉(xiāng)舉里選為基礎的官員選拔方式有
A.侄子? B.察舉? C.征辟
D.納資? E.費選
27.隋唐時期選拔官員的途徑有
A.門蔭? B.行伍? C.科舉
D.薦舉? E.征辟
28.明朝提刑按察使司的職能有
A.征稅? B.軍政? C.監(jiān)察
D。司法? E.戶政
29.辛亥革命爆發(fā)后,獨立各省都成立了軍政府,各省行政體制的類型大致有
A.浙江類型? B.江蘇類型? C.廣東類型
D.湖北類型? E.福建類型
30.1948年“行憲國大”后,南京政府中央五院中院長的產(chǎn)生不需要總統(tǒng)提名的有
A.立法院? B.監(jiān)察院? C.考試院
D.行政院? E.司法院
第二部分 非選擇題
三、名詞解釋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3分。共15分。
31.分封制
32.集議
33.磨勘制度? ’
34.票擬
35.幕僚長制
四、簡答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6分,共30分。
36.與中國奴隸社會相比,中國封建社會行政管理具有哪些特點?
37.簡述元朝官員人仕的主要途徑。
38.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為加強國民黨的一黨專政,在行政執(zhí)行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39.簡述抗日民主政權的行政執(zhí)行對于今天的借鑒意義。
40.簡述解放戰(zhàn)爭時期,人民民主政權解決行政干部嚴重不足的措施。
五、論述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l0分.共20分。
41. 試述清朝前期議政王大臣會議。
42.試述工農(nóng)民主政權行政體制的特點。
真題答案及解析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5小題,每小題1分,共25分。
1.A 2.C 3.D 4.A 5.C
6.D 7.A8.B 9.A 10.C
11.B 12.D 13.B 11.B 15.B
16.D 17.B 18.B 19 B 20.C
21.C 22.B 23.B 21.B 25.B
二、多項選擇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2分,共10分。
26.BC 27.ABC 28.CD 29.DE 30.AB
三、名詞解釋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3分,共10分。
31.是周王朝在地方行政體制上實行的一種制度,是一種天子向諸侯、諸侯向卿大夫“授民授疆土”以建立邦國的政治經(jīng)濟制度。
32.是秦漢時期群臣討論國事以備皇帝決斷的一種會議形式,上至將軍、列侯,下至博士、議郎均可參加,皇帝通過集議可以根據(jù)多方面的建議進行決策。
33.是北宋神宗改制時確立的定期勘驗官員以定升遷的制度,包括勘驗官員簿歷文狀的一系列程序,簿歷文狀中包括解狀、舉狀、家狀、考狀等。
34.明正統(tǒng)初年,因皇帝年幼,太皇太后全權于內(nèi)閣,由專職閣臣對奏章提出處理意見,稱“票擬”,票擬從此成為內(nèi)閣最大的特權。
35.是政府的一種機關工作制度。將機關工作分為政務工作和事務工作,主管長官著重負責政務工作,而常務次長、秘書長、主任秘書、支部書記等官吏則著重負責事務工作,這些負責事務工作的長官稱為幕僚長。
四、簡答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6分,共30分。
36.(1)形成了大一統(tǒng)的中央集權體制。(2分)
(2)神權政治色彩有所淡化。(2分)
(3)行政法制逐步建立。(2分)
37.(1)以出身作為做官資格,勛臣、名門、儒史等出身均可作為條件。(2分)
(2)從吏而官,稱“吏員出職”。(1分)
(3)讀書做官,有兩條途徑,即貢授和科舉。(2分)
(4)承蔭制度。(1分)
38.(1)改委員合議制為首長集權制。(2分)
(2)改良公文處理,簡化施政程序。(2分)
(3)推行省府合署辦公制度。(2分)
39.(1)設立政務會議,依靠集體的智慧和力量以保證各項行政決策的正確執(zhí)行。(2分)
(2)賦予行政首長以較大的權力,將集體領導與個人負責結合起來。(2分)
(3)適當擴大下級行政機關的職權,實行逐級負責制。(1分)
(4)實施精兵簡政,提高行政機關的工作效能。(1分)
40.(1)結合民主選舉,大量選拔工農(nóng)積極分子,充實各級基層政權。(1分)
(2)從軍隊中抽調(diào)有一定工作經(jīng)驗的干部戰(zhàn)士留在新解放區(qū)擔任行政干部。(1分)
(3)通過增設副職,為奪取全民政權儲備干部。(1分)
(4)通過舉辦各種干部學校和培訓班,為新政權培養(yǎng)和造就干部。(1分)
(5)爭取和改造舊政權人員,特別是舊政權中的專業(yè)技術人員,以解決新政權建設的需要。(1分)
(6)吸收黨外民主人士參加民主政權,發(fā)揮民主人士參政議政的積極性。(1分)
五、論述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
11.(1)議政王大臣會議又稱“國議”,是清朝前期的中樞決策機構。清太祖努爾哈赤設議政五大臣,與八旗旗主一同議政參與機務,構成女真政治、軍事的中樞決策機構,并對清朝前期政體產(chǎn)生深遠影響。(2分)
(2)議政制度作為完備的政治體制,出現(xiàn)于清太宗皇太極時期?;侍珮O在每旗增設議政大臣三人,旨在吸收較低級貴族參與軍國大政以削弱八旗旗主的勢力。此后,這種共同議政的形式確定下來,并稱為議政王大臣會議。清軍入關前,議政王大臣會議作為中樞決策機構充分行使其決策職能。(3分)
(3)清軍人關后,議政王大臣會議進一步擴大,其成員也不再局限于滿洲貴族。這擴大了議政王大臣會議的基礎,并提高了它的效能。隨著清朝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各派政治力量的消 長,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也起伏不定??滴跚捌?,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達到頂峰,但這時的議政王大臣會議已成為舊政治勢力代表和康熙帝加強皇權的障礙,并對皇權構成威脅。(3分)
(4)康熙帝為解除這個歷史包袱帶來的壓力,設立新的中樞決策機構南書房與之抗衡,從此,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決策功能逐漸喪失。到雍正年間設立軍機處后,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更加衰落,乾隆五十六年被宣布取消。(2分)
42.(1)工農(nóng)民主政權是工農(nóng)勞苦大眾當家作主的新型國家政權。(1分)
(2)采取“議行合一”的管理體制。(1分)蘇區(qū)所建各級蘇維埃政權既是議事機關,又是行政管理機關。議決并執(zhí)行該區(qū)域內(nèi)的一切事宜,行使立法和行政等一切職權。在中央 政府,人民委員會作為最高行政機關從屬于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和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在地方政府,各級蘇維埃執(zhí)行委員會及其主席團既是議事機關,又是行政機關,完全按“議行合一”原則組建起來的。(2分)
(3)貫徹民主集中原則。(1分)一方面工農(nóng)民主政權對人民實行最廣泛的民主,人民有選舉代表參加國家管理的權利,并對不稱職者有權撤回。各級蘇維埃政府要對選舉它的工農(nóng)兵代表大會負責并報告工作。另一方面工農(nóng)民主政權實行高度集中。建立在勞動群眾直接選舉基礎上的蘇維埃政權擁有高度的權力,能夠集中處理國事,做到“一切權力歸工農(nóng)兵代表大會”。工農(nóng)民主政府的政策法令一經(jīng)制定頒布,就必須遵守和執(zhí)行。(2分)
(4)貫徹精簡和效能的原則。(1分)為使蘇維埃政權適合革命戰(zhàn)爭的要求,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在建立中央和地方行政機構時,十分重視貫徹精簡和效能原則。其一,精簡行政機 構。在紅色區(qū)域,無論中央或地方行政機構,總的來說都比較精簡。其二,嚴格編制定員。對各級政府人員編制作了明確規(guī)定。其三,減少副職,不設虛位。各行政機關主要負責人實行專職負責。一般不兼任其他工作,各機關不設虛職。(2分)